2014年8月,我省宣布,從當年起取消安溪縣等12個屬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市)、武平縣等22個屬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分別實行生態保護優先、農業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時隔4年,記者赴安溪、武平兩地采訪得知,兩地在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把握住了合理的尺度,保證了當地的有質量、有速度的發展。
從記者的采訪情況來看,兩個縣經過這幾年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經濟發展質量不但比過去提升了,發展速度在其所屬的設區市內也沒有落后,它們各自的主體功能都得以進一步強化和凸顯,初步實現了預期的目標。個中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
2012年出臺的《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84個縣(市、區)劃分為以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均屬限制開發區域。我省2014年起對34個列為限制開發區域的地方,分別實行農業優先、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取消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考核。此舉的目的,是引導當地政府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防止其為了追求GDP而犧牲生態環境,忽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由于GDP是衡量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取消對縣域的GDP考核是我省一項前所未有的探索。有人擔心,這樣做可能導致相關縣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從安溪和武平的情況來看,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發展是硬道理。事實上,不管是維持地方政府的正常運轉,還是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抑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比如,安溪石材行業整體退出后,縣財政不但每年減少財政收入1.5億元以上,還投入4億多元對礦山進行修復,這還只是該縣四大生態修復工程的一個。如果不發展經濟,光是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地方財政都難以應付。所以,即使取消對一個地方的GDP考核,這個地方為了吃飯和建設,為了相應的績效考核,也不大可能將經濟丟在一邊。而且,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限制開發區域也允許開發旅游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發展那些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進行必要的城鎮建設。
安溪和武平的實踐表明,只要一個地方有決心、有定力,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道路,雖然在新舊動能轉換期間,增速可能會暫時減緩,但一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創新能真正取代要素投入和投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就可以走上有質量、有速度的發展正軌。
我省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關系到我省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對統籌規劃我省國土空間建設布局,合理引導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需要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區定位,建立符合新發展理念、有利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評價辦法也應當各有側重、體現差異,并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選任和獎懲的重要依據。這是主體功能區能否形成的關鍵,因為績效考核直接影響地方干部的切身利益。有一個縣環保部門的同志說得好:“取消GDP考核以前,我們環保部門經常不是‘把關’,而是幫縣里‘公關’,把有污染但能帶來GDP的項目引進來?,F在縣政府也支持我們把關,因為不考核GDP了?!?/span>
現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理念已成為共識,也是大勢所趨。2013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進發展,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近年來,全國已有不少省份取消了對相關地方的GDP考核。我省也不斷完善經濟社會評價體系和考核體系,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提高生態效益、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害等指標權重,為加快生態省建設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從安溪和武平的實踐來看,要想從根本上保障和促進綠色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這種“綠色”的績效考核制度。
總之,取消GDP考核只是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手段,不是目的。取消GDP考核的地方,仍然大有可為,要在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發展道路;保留GDP考核的地方,也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追求“綠色GDP”,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作者:黃琳斌)
(來源:東南網2018年9月25日報道)